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校资产管理的建设要符合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以预算管理导向为根本,实现高校财政改革的发展。预算管理导向下的高校资产管理改革正在逐步的实现,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完成资产配置标准与实际需求定额的预算。此外,建立全覆盖的资产配置体系,能够推动资产共享的实现。
高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预算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实现高校资产管理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保证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预算管理下的资产管理目标会保证效益与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对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避免预算经费投入的增加。如果以有偿使用预算收入进行耗损的弥补,就会杜绝浪费情况的发生。
高校资产管理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保证责任到位。各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据不同层次要求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科学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要在高素质管理队伍下建立,因此,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科学地开展预算配置工作,实现管理目标。要严格贯彻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将预算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改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高校资产管理状况,积极开展资产制度宣传工作,使工作人员深入了解资产制度,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资产制度的执行,对高校中资产管理重点问题进行处理,并完善相应的资产审批手续程序。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定期开展财务信息交流,这样有助于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资产处理不当的情况,要在年度预算制定中进行重点审核,减少预算经费的浪费,这样将会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杜绝资产隐性情况的发生,并且保证资产管理规范化发展。
高校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资产共享制度的建设将会实现成本与产出的补偿结合。这样高校就能够利用闲置的资产开展其他项目工作。这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而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地优化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对称交换,这对于提升资产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也能够控制成本的投入,解决高校资产闲置等方面的问题。在预算管理导向下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有偿性制度的完整性,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结合,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且准确地了解资产的实际情况,这样就能够将资产绩效评价目标与制度相结合。预算编制下的资产管理,需要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根据资产使用情况严格控制好审批工作,积极推动资产预算审批制度的实行。并且根据第三方专家评审要求,能够围绕高校资产管理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明确资产的投入使用情况。对于高校资产使用情况,要及时的评估,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还要积极深化资产改革,不断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范化目标在高校资产使用上将会发挥巨大的引导性作用。重点研究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资产消耗标准体系、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等组成部分,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能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形成。在预算管理中,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是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体系是基本支出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高校资产管理要在预算管理导向下进行,才能更加高效。因为,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浪费情况,达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节存量的目的。高校资产使用有效性的提升对于构建节约型校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以获得良好的预算管理效果。根据预算结果进行经费支出,将更多的预算经费投入到资产管理中,这是实现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将会避免高校出现重复性购置固定资产情况,并且会根据不同体系运行下的要求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体系,持续实现高校预算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赵善庆.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基于财务预算角度[J].财会月刊,2015(31).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提折旧,将其价值逐渐转移到生产成本中去,通过销售收入使资金回笼。但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不按规定提取折旧,而是根据当期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多提、少提或不提折旧,从而达到调节成本和利润的目的,将折旧作为成本利润的调节阀,任意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企业由于产销不对路或三角债,致使资金紧张,没有财力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导致已经提完折旧到了报废期的固定资产仍在使用。
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实物台帐和实物卡片,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机动科或后勤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核对。
有些企业由于经营形势不太好,为了降低当期成本,逃避税金,将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放在“在建工程”或“其他应收款”帐中,不作核销处理。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对内长期投资和对外长期投资。对内长期投资的目的是扩大再生产,对外长期投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无论是对内长期投资,还是对外长期投资都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固定资产购建实行预算管理制,由使用部门提出预算申请,由预算管理部门批复预算。明确实物资产管理部门为固定资产采购部门,各使用部门不得自行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应通过招标或比价。对集团范围内采购数量较大的固定资产可由集团公司通过招标确定定点采购单位,也可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后下拨。
企业购人固定资产必须办理验收手续。验收人员可由企业的监察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技术部门的有关专责组成。固定资产验收,一要核对固定资产实物与凭证所列数量是否一致,二要检查所附备件是否齐全,三要察看设备性能是否良好,四要检查价格是否明显偏高。固定资产验收完毕移交使用之前,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编号,且该编号应与会计核算系统固定账卡反映的固定资产编号一致。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指固定资产日常的维修、保养和保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应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资产使用部门对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实物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建立企业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固定资产实物使用部门应建立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
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定期盘点的次数多少可根据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数量的多少等因素而确定,但一年不得少于一次。企业应成立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可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固定资产盘点之前应确定盘点日,财务部门应将盘点日前购人、出售或报废的各项固定资产全部登记入账。对因特殊情况而不能及时人账的固定资产,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对该未及时人账的固定资产予以标示。
固定资产退出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出售及捐赠等。固定资产报废应由使用部门提出,固定资产实物鉴定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再由实物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按相关程序办理报废手续。并不是所有报废资产都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一部分报废资产在本企业属于因设备的更新换代而淘汰的产品,在其他一些单位或许尚
固定资产凭证是固定资产内控执行是否到位,相关部门、人员职责是否履行的鉴证,也是登记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和进行固定资产账务核算的原始依据。固定资产凭证管理涉及到固定资产从预算、购建到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关键环节的关键凭证具体如下:预算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编制的预算申请和预算管理部门下达的预算批复。
购建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实施购建时使用部门的购建申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及领导的批示。对于基建项目则还需提供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等。验收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验收单。验收单应详细列明固定资产生产单位、名称、单价、数量、规格型号、存放地点、使用部门等,并由验收人签署验收意见。固定资产修理环节的关键凭证主要为固定资产修理记录。
固定资产账务核算就是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企业的核算不能脱离《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又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一定的自,在某些方面又受主观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X)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对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企业会计制度》未规定明确的单位价值标准。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具有相对的决定权。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至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产资料,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问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必须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郑红,徐虹,张超.企业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因管理能力和经验的缺乏,无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来自各方的风险。资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课题,决定了企业能否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合理配置中小企业的有限资源,帮助初创期的企业防范基本的资金风险和意外风险,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较体量较大的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往往面临更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高效的资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中小企业提升资产运营效率,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逐步提升自身的资产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寻求发展时期,能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迅速扩大资产规模,从而在行业站稳脚跟。
一方面,在流动资产管理指标使用上,大部分中小企业依托自身使用的财务软件预设指标进行分析,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几项常用周转率指标。该组指标虽适用性较广,但在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影响下,可能不具备适用性。如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使用上,赊销率较低的零售行业和赊销率较高的商贸企业均选用营业收入报表数作为分子,分母直接采用应收账款年初年末平均数;在存货周转率的使用上,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原材料用于投资、抵债等情况时未对存货周转率进行调整,而存货周转率较高的企业评价存货管理时容易忽视存货减值的影响等;在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使用上,一些建筑类中小企业在合同履约成本进行对资产流动性分类时也经常存在界定不够清晰的情况,影响周转率指标的准确性等。另一方面,波动性流动资产配置指标的使用较为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因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在周转率指标数据分析中未考虑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且较少引入波动性资产配置指标进行分析,导致对波动性流动资产和稳定性流动资产配置存在不足,影响了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作为企业的长期资产配置,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非流动资产管理上存在基本的管理制度,但主要侧重事前控制,即采购管理。然而,部分企业在采购决策过程中仍存在可行性分析不足的问题,比如许多企业存在未将后续维护成本、处置成本等因素纳入分析数据的情况。尤其对于技术服务类中小企业而言,成立初期需采购较多无形资产并投入研发。在研发过程中,一些企业因使用不当或系统缺陷,产生了较高的后续维护成本。而这类企业如果在采购之前因可行性分析不足,未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权责,有可能因此造成整体成本过高,且影响了公司正常运营,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流程控制和资产处置环节,中小企业普遍对非流动资产管理存在制度缺失和财务处理不规范等问题。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固定资产需要修理时,车间工人不看说明书直接维护,导致设备损坏;对车间生产绩效评价指标以盈利性指标为主,未将设备维护情况纳入考核;处置设备时无基本权责分离,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在无形资产管理上,经常存在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界定不明确,财务人员未对更新较快的技术调整会计估计,以及未及时对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做减值测试等问题。
部分中小企业虽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规模不大,但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该类企业对行业核心资源的掌控。此类核心资源可能是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品牌和商誉、客户资源、人力资源等,因属于表外资产,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一些技术和人员集中的行业,很可能在没有任何管理制度控制下,因一两名关键技术人员流失,导致核心资源外流,从而丧失竞争优势,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在整体资产配置上,一些中小企业存在资产配置与战略规划不一致的情况。常见的如一些商贸企业或小型制造企业在创立初期将资金配置在非流动资产上,而对存货面临的减值风险未采取基本的财产保险措施。与此同时,一些成长迅速的企业在急需融资扩张时却因资产规模不够遇到瓶颈等。
一方面,在周转率指标的使用上,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首先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率较高的企业应当选用赊销收入作为分子,考虑现金折扣后的影响,保证口径一致;生产性企业和周期性明显的企业计算该指标时,分子应该考虑季节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营运期间真实的回款效率。其次是存货周转率。应当考虑用材料投资或抵债等特殊业务对指标的影响作出调整;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进行交叉分析,有条件的话通过存货平均占用期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存货减值的影响等。最后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深入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准确匹配资产类别,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需提升专业水平,多学习最新的准则和管理会计知识,优化企业财务分析指标,将流动资产和企业经营周期充分匹配,提高流动资产营运效率。
对非流动资产建立预算管理,并将充足的可行性分析作为决策的前置要求,建立对比方案后进行采购。改进非流动资产流程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充足的岗前培训后方可操作设备,维修时优先选择专门的售后人员进行维修,无条件时由培训后的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不定期检查。财务人员一方面加强账实核对监管,注重资产清查,并对差异及时监督并落实;另一方面提升资产保全意识,关注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情况及财产保险是否在保,防止意外风险。技术类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还需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学习,有利于企业资产的确认和保全。对于闲置的非流动资产,资产使用部门应与财务部门联合评估、分析后,考虑是否采用处置方案,通过转售增加。资产处置应经过多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保证处置信息透明。将非流动资产管理纳入绩效管理。采购资产的价格、质量,以及合同条款是否合理,纳入采购部门绩效考评中,确保责任落实。设备使用情况纳入车间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绩效考评指标。
中小企业应对自身竞争力作出评估,确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对自己的优势资源进行分级管理。建议可以将优势资源分成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和一般资源三级。其中属于核心资源的,应建立具体的管理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如核心资源为组织资源、客户资源、关键技术的,应确定保密层级,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明确违约责任等;如核心资源为人力资源或关键技术人员的,可以考虑通过签订服务期协议、竞业限制条款或者期权方式保障人员稳定性;属于重要资源的,可通过第三方担保或保险等方式转移风险;属于一般资源的,可通过普通的内控机制,如建立权责分离等手段进行风险防范。
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不具备战略制定部门,但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总体战略仍有一些大致规划。在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执行的过程中,应保持和总体战略规划相匹配。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战略规划一般以发展为主。中小企业投入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资产管理制度应以抗风险为主要目的。此时相较于采购非流动资产,选择租赁方式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弹性。同时还应对重要资产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如仓库注意通风防火防盗、确保财产保险有效性等。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战略规划一般以发展为主,同时会为迅速占领市场,需要扩大企业规模。此时,企业可以随着融资的增加逐步配置一些非流动资产,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在提升规模效应的同时,能为后续筹措资金快速扩大规模奠定良好基础。一些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中小企业,战略规划一般以保留市场份额和提升利润率为主。资产管理制度应侧重保障资产利用效率,采购管理应考察资产性价比,流程管理应强调资产运营效率,注重盘活闲置资产和做好处置流程监管。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信息化已经能够实现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这将社会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定义。了解信息,掌握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对当代管理者至关重要,就像抓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一样。当前各类组织都非常重视如何使自身实现信息化管理,甚至将信息技术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致力于建设科学经济高效、适合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来推动自身管理发展。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如资产安全管理制度差,账户虚假,资产不实等,这些问题不符合企业管理改革的新形势。近年来,为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国内的许多企业已开始引进或设计管理软件,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来管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从大部分组织的信心化现状来看,目前大部分现有软件设计的功能仅仅是简单的替代,进行单一条线的业务或单一资产管理,这使整体固定资产的管理处于被动的情况。
青岛青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新兴的建筑公司,主营业务有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材料生产、销售(规定该住所不得从事生产、加工),以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运营酒店管理,建筑相关使用材料的研发,商务方面的中介服务(不含票据中介)。(依照法律须要将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良好,固定资产规模与日俱增,资产管理事务日渐复杂,急需顺应信息化时代步伐,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学习现代化知识,改善公司管理模式。
目前,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生产资源浪费现象是主要问题,以及投资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管理制度不全面等。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中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不能跟上信息资源增长的步伐。即使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重复利用和增长二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行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使用率非常低,未能达到最大值是因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进一步被处理成商品。中国已踏上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征程,单位通过已有的人力,物力,资金,设备,技术等资源来了解取证,只有建立正确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编制才可以对管理需求有用的信息进行及时供应,以便做出及时的决策,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办公室和管理层的工作人员已经能够在进行快速,简单的上机操作,获取信息为单位带来了极其大的社会效益。
1.3.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1)人员管理:当公司员工申领固定资产时,主管可能首先需要查看组织结构树中是否有此人。如果没有,就请财务管理将增添该人员。如果该人的信息不正确或有变动,应该由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来变更。2)数据维护管理需求:数据维护管理主要用于平台数据的输入输出。在系统建立之前,财务部门采取手工方式管理固定资产,因此为了配合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紧密转型,系统需要提供数据输入和输出功能,方便工作人员在手动和自动化方面的来回转换。还可以导出固定资产数据进行相应的备份,以避免数据丢失。3)固定资产管理需求:固定资产管理过程是增加或更改固定资产信息的过程。固定资产不可以删除,只能通过修改固定资产的信息或状态来改变现有固定资产。目前,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包括固定资产增值,固定资产重组,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使用和固定资产还款。4)统计报表需求:固定资产信息根据各种数据类型存储在系统中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对某些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统计查询。本文采用定制统计报告的方式向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自己关注的固定资产类型统计数据。所以这个模块需要一个强大的自定义统计功能,并且初始化几个常见的统计类的问题,比如改变记录表。1.3.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安全需求分析系统安全性相当重要,因为系统管理的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产信息,在管理当中可能经常涉及一些商业秘密信息,必须从整个系统的安全进行考虑:1)做好权限管理:主要是完成固定资产基础信息管理,用户可以分配到明确的权限,使用户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可以确保信息安全(如购买时间,资产价格和其他信息)。另外,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修改指定的用户操作权限,批量管理权限设置,管理记录表单,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设置不同的系统权限:例如增加,删除,查询等功能。2)做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将系统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3)做系统容错工作处理:实现数据在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两方面上同时有可靠保障。4)做系统操作日志记录:系统出现错误,通过系统操作日志记录,可以跟踪,分析和处理问题。
在实际一个系统前,必须依据客户提供的时间来机型研究,为了从研究对象中减去研究风险,躲避各种基本资本力量的设计和风险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对象的风险越重大,研发实用性较小。以下是关于这个对象的实用性的两个方向的研究:1)实用性:不变资产控制信息系统是管理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涉及不变资产控制的不同方面,恒定资产控制带领单位管理自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单位不变资产控制,使员工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迅速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2)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和机构的管理无疑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减少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同时改善了由于浪费引起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低效的问题,降低管理内容复杂性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以较少的资金,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机会。所以可以使用在倾城有限公司。系统开发周期约为2个月。3)系统技术可行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公司的领导者来说尤为关键,因此软件应当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搜索功能和全面的数据。在系统设计中,我们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首先要从软件的整体的布局来考虑,否则会导致设计工作量大增,反而软件不符合要求。更严重也可能导致软件不完整或整个软件无法正常工作。对软件可行性的分析是软件规划的基础方法,一定要有可行性报告批准软件应用分析步骤的开发。4)操作可行性:系统使用图形界面,可以很好的交互。具有友好的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流程,注意整个平台的平稳运行,使用户使用过程清晰,非常简单,易于学习,易于使用。终端运营者通过极为简单的培训,或者即使没有任何培训,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胜任。而系统设计具有安全性,用户具有明确的权限限制,所以应用系统退出没有任何问题。
2.1.1系统体系结构设计该系统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根据绣球分析扩展划分各种功能,而且可以直接用于生成,分解大的功能和复杂的子功能。最后产生整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所以,按照这个思路,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2.2.1资产基本信息管理资产基本信息管理功能授权给财务主管对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进行设置,财务主管对资产信息进行设定的活动图如图2所示。当财务主管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的设置时,需先登陆系统,其次选择企业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管理选项,然后在界面中可选择固定资产的类别、名称以及其相应的存储位置等相关信息进行添加或变更,在完成该信息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2.2.2固定资产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录入工作是由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员负责完成的,活动图如图3所示。使用固定资产的信息录入功能时,管理员需先登录系统,然后方可使用固定资产的入账或信息变更选项。如需选择企业固定资产增长,则系统将进入固定资产信息录入窗口。输入了固定资产的增长信息后,固定资产信息将输入系统中。如果管理员选择了固定资产更新,系统将查询管理人选定的相应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员可以在界面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的信息变更。最后点击确认保存到系统最新信息。
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中,有采购申请,维护实施,退休审批,财务统计等功能角色数十种,这些功能角色给予不同的特定用户,因此用户的权限级别是不同的,例如资产部门负责人购买申请和购买固定资产,部门经理负责一级审批。购买资产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则需要进一步的审批。所以对不同用户负责不同部分。对于整个系统,系统用户可以分为两类,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首先需要进行登录操作,这一步中用户名与密码同数据库的相关项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登入系统,否则登录失败,要求重新进行输入用户名与密码;而登录的系统后所能进行的业务操作则依据用户的权限进行分配,管理员可进行系统的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用户与角色的管理、授权管理等;而普通用户则根据系统管理员赋予的功能进行相应的业务操作,例如总经理可进行相应的审批功能、查询功能、统计功能等。
为实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能够提高企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必须把现有的加工模式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将基础数据收集,实现所有数据在单位的收集和统一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合法,并且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业务管理的需要。通过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也被证明是科学高效的,不仅仅是固定资产的变化、折旧、计算等管理的通常意义简单的聚集。能够高效使用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管理固定资产的工作水平显著提高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优势:1)固定资产计算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2)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明显增加。3)使用固定资产越来越合理。4)可以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价值。5)使用固定资产比以前更有效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常见的信息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实现信息技术更加匹配企业需求的管理信息技术应运而生。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如何将信息管理运用于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的战略决策,资源优化配置,财务审计统计等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制作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时间的局限,设计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尚未实施具体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对接,系统的兼容性亟待进一步验证;二是基于保密目的,涉及数据的文件是模拟数据,具体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三,有必要实现系统界面的设计上能够做到美观与人性化相结合。
[1]贾松浩,杨彩,刘军,张海玉.RFID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2(6).
[2]刘增勇,陈祥斌,王鹏,邵鹏飞.RFID技术在装备物流领域的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2012(5).
[3]袁赪.利用条形码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逐年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加。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保障持续运行的关键,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最基本的保障[1]。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分析成为现今较热的话题,如何对其进行应用,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更是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职责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国有资产表现形式和特点的复杂性,为其监管和配置带来了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该基础性工作。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对资产的监管力度。通过资产管理与核算规范化,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则增强对财务的监督工作,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力度。(2)防止资产的乱用,通过管理与核算能够在根源上抑制资产滥用的情况,资产的使用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减少了资产使用的随意性。(3)防止问题的出现,通过管理与核算能够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内部的贪腐行为[2]。(4)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避免发生账实不符、账表不符、不规范、不完整等现象,加强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沟通效果,提高责任心,继而在熟悉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熟悉实际业务,规范资产管理。
由于各地区的行政体制不尽相同,导致部分管理者并不重视资产管理,从而导致全体干部职工的财务意识淡薄。虽然我国近年来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实际效果甚微,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改进上,未能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资产管理机制。财务资产管理机制的匮乏,导致资产超乎原预算计划要求,对使用中的资产没有进行经常性的盘点清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甚至存在流失现象,增加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压力。
资产管理与核算人员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管理层对于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在对下级申请资产使用时,不能够严格进行审核,批复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在进行审批的时候,不会考虑资产使用是否合理,更不注重资产使用状况,导致资产使用的随意性。基层工作人员在项目考核的时候,没有充分地分析项目的合理性,在实施中效益得不到保障,导致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与核算人员的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不能够明确权责,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没有担当;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消极,在审批项目时马马虎虎;甚至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职业操守,随意修改账目金额,以谋求自身的利益。
行政事业单位中,因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导致在实际管理中没有有效的监督为其提供保障,管理与核算的力度大幅下降。监管不能充分发挥起作用就会导致资金使用不明、超预算支出、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严重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浪费,甚至会引发行政事业单位的危机。
首先,就固定资产而言,在信息统计时对于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寿命等信息的记录不全,导致无法明确单位的固定资产;其次,在会计账簿和票据的管理上还保留着人工记账的方式,因此,有时还出现填写失误、票据遗失等问题。最后,管理与核算的分离,导致资产核算数据严重偏离资产真实情况,因此,出现管理漏洞。
改进会计核算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引入固定资产折旧的机制,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盈利性资产和非盈利性资产两种,并进行分类核算。对于非盈利性资产的核算也要严格遵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在购入的时候一次性列作支出,在使用期间,选择适合的方法对资产进行折旧,所计提的折旧不再计入支出账户,直接冲减净资产的固定基金。
首先,加强全体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认识,意识到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中,着重宣传资产管理和核算的重要作用,加强项目资金的审批,要按照程序进行批复,已经批复的项目相关批复领导要对该项目的效益负责。其次,建立奖惩制度。对于肆意挪用资金、超出资金预算的现象给予追责,并通过惩罚机制对相关对象进行严惩;对于资金管理使用优秀的员工和负责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最后,针对资产管理与核算人员要加强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淘汰在考核中不合格的管理人员,选拔一批具有高水准的会计人员严格制定考核计划,并定期的对管理与核算人员的工作进行培训与考核,在考核中职业操守也是考核的重点。
一方面,构建资产监督部门,要求该部门公正、透明地开展工作,并由不同的部门员工组成,保障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明确监管部门的权责,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资金的申请、使用、流向等环节,保障资金的使用与审批报告中一致,以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合理性与制度性。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优化资产管理的能力,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避免信息缺失等情况。并且在系统中将管理与核算相结合,实现管理与核算的统一。就固定资产而言,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中,系统能够根据使用时长、破损程度、使用寿命等信息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跟踪式分析。不仅可以保障资产数据的真实性,还能有效的推动全过程监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分析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质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经济效益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改进会计核算方式、加强对全体人员的资产管理与核算认识、强化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监督力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措施的提出,不断地促进资产管理与核算能力的优化升级。
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根本,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是房地产企业能够继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房地产财务风险日益显露。房地产资金管理作为房地产企业进行管理活动的关键,当然在房地产管理活动当中资金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资金管理也出现在房地长经营过程中,通过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让房地产财务管理取得成效性,这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行业而言都有着积极调的意义。房地产在前期的开发,以及后期建设时期,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开发初期以及建造期间投入的资金比较大,并且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回,那么就必须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以保证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
房地产企业指的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以及管理等活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企业具有经营对象的不可移动性,经营活动的资金和人才密集性以及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行业限制性这三个特征[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想要长期的经营下去,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还应该通过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企业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
资金管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营企业资金的来源以及使用,进行有计划的、有控制等项目工作的总称,进行资金管理需要坚持划清固定和流动的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的使用界限,一般应该实施计划管理[2]并且不能够相互流用的。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管理,能够有效及时的发现项目资金的短缺,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各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的沟通、协调机制。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营以及管理房地产等过程中各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房地产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收回,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是保证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房地产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作用十分重要,那么对房地产资金进行合理管理,也就成为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那么我们需要先分析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分析来制定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意识不够[3]。有的企业领导在资金管理方面意识较为薄弱,造成了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执行力的缺失,在企业资金比较丰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进行规划使用,在缺乏资金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企业的发展,这是缺乏一种长期预算资金管理意识的表现。缺乏专业的房地产资金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此外还缺少对企业在项目开发、项目投资等环节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制度,导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成本费用超出预算。
第二,房地产资金管理模式落后。想要高效的完成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要专业的经济人才,对于房地产而言,进行资金管理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经济人员,由于房地产涉及的面比较广,产业链也比较繁多[4],那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所需的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目前的房地产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实施的管理模式粗放,导致资金分散,使整个企业的整体资金不能合理流通。
第三,融资的形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房地产融资市场也处于起步阶段,一般情况下房地产进行融资的时候,采用的贷款方式都是短期或者长期的银行,但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比较慢,房地产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此外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是短期的,并且融资风险也相对较高,还债压力较大,这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作。
第四,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不科学。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火爆,这就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在关注行业利润的时候,忽略了行业发展潜在的危险以及周期性,并且不能够很好的估计企业面临的挑战。甚至有的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合理的对开发项目以及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盲目进行投资,导致房地产企业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甚至出现破产等严重情况。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资金管理不合理,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那么如何更好的做好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增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意识。对于房地产管理而言资金管理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它是房地产资金管理的导向。房地产企业应该树立统一的资金管理观念,对资金进行规划使用,此外还要加强对控制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量,严格控制现金的流入和流出[5],保证企业长期具备支付和偿债的能力,还要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意识,充分估计各项项目的投资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在进行资金预算制度构建中,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资金预算小组,明确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按照整个资金制度进行资金预算计划,并且及时的对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检查,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对每一环节都设置资金预算小组,并加强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资金的利用。
第三,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事实证明单一的融资方式并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应该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房地产企业不仅可以向银行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借款,还可以利用其他的筹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企业资金,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6],提高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一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还可以开发多元行业,合理的对资金进行调度。
第四,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房地产企业是一个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产业,房屋销售是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滞销情况。也就是说要想保证销售量,就必须要在前期的项目开发期间做好全面的准备,做好市场调研以保证销售量能够达到最高[7],正确的分析市场的情况,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合理的投资,房屋出售,以免出现市场反弹或者是销售下降的情况,全面确保房地产企业能够最大化的资金回收。
不仅如此,还应该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监控,定期的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的流向进行检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不仅如此还应该对项目的总汇以及账单进行全面的分析,全面保证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向问题。企业可以适当的对项目监督负责人员予以适当的奖金奖励,鼓励监督人员更好的实施监督权利,还应该开展内外部审计和监督,严格实施奖惩措施,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保证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向。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说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进行资金管理是保障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根本。房地产企业是一个涉及项目较多的产业,并且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那么这就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该通过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意识、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保证房地产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1]张同海,霍明丽.加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J].现代商业.2011(14)
[2]段术祥.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09)
[3]夏亚欣.基于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J].中国外资.2012(24)
[4]余玉钦.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1]解秀丽.房地产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对策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02)
[5]安尼.试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规模的扩张、业务领域的扩宽,服务功能的扩大,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兴起、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有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体制落后,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整理四大商业银行指标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
1985年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把资金与规模分开,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
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做出了暂行规定,根据一般国际惯例和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规定了9项指标,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
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
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2000年来,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07-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资产,除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6年作出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并于1998年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6)。IAS36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除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IAS32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因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己经包含了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IAS36也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且按照重估金额记录的资产。IAS36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减值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资产减值至可收回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以决策有用论为指导,完全突破“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采用多重计量原则,是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我国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与运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1998年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1999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将“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可以转回影响 Zucca和Campbell(1992)研究了1978年至1983年间的77个减值会计案例,发现绝大部分减值都可以归入“大清洗”,即大部分公司是在业绩低于正常水平时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其余案例归入“利润平滑”,暗示减值实质上是为了以后期间(转回)而进行的秘密储备。赵春光(2006)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间(扣除金融业和缺失数据的公司)共3016家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的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备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洗澡”,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廖晓丽,张勤(2008)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大洗澡(big bath)。
(二)资产减值计提时间影响 Eliott和Shaw(1988)以1982年至1985年间240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63%的减值发生在第四季度,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年报审计相关。39%的公司在公布减值的当年发生了最高管理层变动,减值公司在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方面显著低于行业中位数,其资产增长率和盈余对市价的比率也降低。因此,企业资产的价值毁损因素对资产减值比例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当主要管理人员发生变更时,企业往往倾向于提取大量减值准备,以为将来业绩提升准备“秘密储备”。Strong和Meyer(1987)研究了在1981年至1985年间公告计提资产减值的120家样本公司。由于涉及到31个行业,所以比较每个样本与对照组的净资产回报率、市净率和每股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随机抽取与各样本公司所处行业相同且在81-85年没有宣布资产减值的15家公司组成相应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出现在业绩最高和最低类的频数远低于预期值。此外,为研究减值公司的其他特征,对每个样本公司选择两家相同行业并具有相似规模的参照公司,发现决定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最重要因素为管理层变更,尤其当新管理层来自企业外部时。减值公司的每股现金流量和净资产收益率也低于参照公司。但是计提减值似乎发生在财务业绩正得到改进的期间,因为资产负债比率(虽然依然高于对照组)较以前年度有所降低。周忠惠、罗世全(2000)从理论角度论述减值准备的会计问题,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问题,并分析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资产减值确认的最佳标准是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且为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应允许减值的恢复。同时,为减少可能的操纵现象,应该对其进行充分、公允的披露。
(三)资产减值应用的影响 黄世忠(2002)通过研究美国在线华纳、世界通信公司及我国3个上市公司巨额冲销案例,依据信号发送理论得出结论:会计报表实质上体现高管人员估计、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以达到粉饰报表和利润的目的。巨额的坏账准备,意味着上市公司过去的收入确认不稳健甚至是虚假收入,也可能意味着内外勾结、逃废债务。高比例或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能意味着过去的这些资产交易只是掩盖虚假利润的幌子或者是为了减少未来期间的折旧和摊销的伎俩。陈珩(2003)就2001年新政策执行情况对资产减值从亏损动机、扭亏动机、临界动机、配股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五个方面的经济动机来加以分析。通过对单个动机的研究表明具有亏损动机、扭亏动机、临界动机和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倾向于用减值政策来盈余管理,而具有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减值政策对当年利润的影响并不显著。另外,作者还分析多个动机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亏损动机、扭亏动机和临界动机对资产减值比例的影响显著,而其他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对没通过检验的经济动机作进一步分析。陈珩考虑追溯调整对资产减值计提比例的影响,但未检验各种动机的强弱程度对资产减值政策的影响。事实上,动机有强弱之分,对于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行为确实会产生不同影响。所以,如果能对不显著的动机进行强弱细分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将得出更为精确的结果。蔡祥和张海燕(2004)通过对我国A股公司1999年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过程中的选择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市场影响,研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效应。上市公司利用追溯调整尽量降低资产减值的不利影响,甚至以过度追溯的方式调高当期利润。资产减值程度、追溯比例、资产减值的类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动机的差异,显著影响投资者的评价行为。为了分析资产减值的具体原因,他们分别采用会计政策变化的累计影响数和追溯数作为解释变量。研究表明,新的会计制度的执行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的意图,但上市公司同时也充分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契机来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的。Francis等(1996)研究了许多公司特征,以确定是公司管理层操控利润,还是公司经济环境的改变决定公司的减值决策。作者假设商誉等更具操控性的减值与表示管理层动机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大于存货等操控性小的减值。表示管理层动机的变量通常有:减值前后的最高管理层的变化;减值前的资产回报率是否比前一年好(或差);如果公司曾经进行过减值,则把公司前次计提减值的年数超过5年的数字作为变量。作者把1989年至1992年间的674次减值公布作为样本,在每一年,对减值公司都配比一组相同数量的随机选择的没有减值的公司。运用加权TOBIT模型(weighted tobit model),研究发现注销规模与管理层的变动和公司的减值历史成正相关。最后文章得出与预期相一致的结论:动机变量在解释商誉减值和重组费用方面是显著的,在解释存货减值时并不显著。
(四)资产减值计提标准的影响 Mcnichols和Wilson认为,坏账准备是可操纵性应计项目的组成部分,坏账准备相对于应收账款的非常变化通常受到证券分析师的关注。他们运用特定应计模型(这是特定模型最早的运用),以坏账准备这一特定的应计项目检验盈余管理。研究表明: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会倾向于提取较高比例的坏账准备,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坏账准备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由于他们以三个坏账准备比例(应收账款/总资产和坏账费用/净收益)最大的行业(出版业,publishing;商业服务业,business services;易耗品批发,nondurablewholesalers)作为研究样本,其结论缺乏说服力。黄婷晖(2002)对“ST”、“PT”或停牌的上市公司在被“ST”、“PT”或停牌前一年或脱离T行列、摘牌前一年执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这些特殊公司在相关年度利用减值准备政策给予的自进行盈余管理,计提了比正常公司高比例的超常减值准备,使公司可以在下一年度转回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提高利润,避免或推迟被“ST”、“PT”或停牌或尽早脱离T行列、摘牌。
(一)资产减值不可以转回的影响 (1)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实施前,上市公司计提和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操纵企业利润的手法分为两种。其一,在本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下年再予以冲回,因此财务报表中将显示明年会扭亏为盈,避免上市公司被退市的危险。这种“大清洗”是上市公司利用最多的操纵利润方式。企业在某一年度对应收账款超常提取巨额坏账准备额,使得当年利润急剧下降,次年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冲回“坏账准备”,使次年的利润突增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二,选择某一会计年度超大额度计提减值准备,在其后几年之间予以缓慢冲回,制造利润小幅度稳定攀升的财务报表,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种”平滑利润“的方式暗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为以后期间的冲回而进行的秘密准备。在现行准则制定以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利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现行的会计准则对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计提和冲回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强制性规定长期资产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使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功能大幅度降低,会计人员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需更加谨慎,企业运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越发困难,缩小了计提空间,符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防止企业虚增利润的初衷,致使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会比较慎重,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线)上市公司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最后期限是2006年,那些在此前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储蓄”利润的企业自然要寻找各种理由将以前的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以至于上市公司出现了资产减值转回的“赶集”现象。(3)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降低信息的相关性。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提直至转回是一个完整的资产计价过程,其目的是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上市公司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当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高出部分不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就需要将这一部分通过确认资产减值,扣减资产账面价值。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可视为对先前会计估计的一种修正,若不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一部分资产的价值长期被低估致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
(二)资产减值计提时间的影响 原准则只规定造成企业一年多次或只在年末确认一次资产减值,给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创造条件。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资产减值准则对于流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做了严格限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从企业内外部给出明确判断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根据这一要求,企业对外披露应该按照准则规定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状况。
(三)批露要求缺陷的影响 原准则缺少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原因、原则、程序及方法的有效批露,使得外界投资者和审计人员对于企业资产减值的相关状况缺乏了解,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这些方面做进一步规定,不仅扩大了披露空间,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计提标准和基数缺乏系统规定 资产减值准则虽然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较为明确的规定减值迹象判断标准和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但减值计提标准和计提基数的规定仍然不够系统,例如“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其中“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可回收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量贴现率和现金流入量,更具不确定性,使计提缺乏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而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设定,为其盈余管理提供一定空间。
(二)资产计量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计量模式缺乏统一标准,计价方法和计量基础标准多,难以掌握,计价方法包括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计量基础包括有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使用价值、市价等。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因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其可变现净值难以确认,所以现行的会计准则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有利于会计人员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实务中,为了更有效的反应这类资产的使用价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单项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对于这类资产来说计提可操作性不强。
(三)资产减值计提弹性过大 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解决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弹性过大的问题,计提比例仍然缺乏权衡制约的手段,对于外部的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加强企业的资产减值进行再确认的权威性。具体给出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但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减值迹象且同时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认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计提范围差异形成利润操纵空间 资产减值准则下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变的更大,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而存货、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减值,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但是资产减值准则只规范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问题,这部分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而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等的资产减值还是可以冲回的,所以,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仍然存在。
(五)资产减值准则完善建议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计提范围扩大、确认条件笼统,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留下充足空间,加上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正确运用会计政策赋予的会计选择权,加大其利用会计制度弹性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不适当行为,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带来很大挑战。新准则的规定在某些细节之处仍然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一定空间。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根据我国特有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同时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减少不确定的语言和概念的使用,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尽量使会计规范更具可操作性,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1]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12期。
[2]陈珩:《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葛家澍:《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4]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6]杨慧娟:《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7]王跃堂:《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经济后果》,《经济科学》1999年第5期。
[8]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作为战略性投资,旅游地产在前期投资较多,又因为其具有较长的回收周期,使得投资决策风险因素比较复杂。也就是说投资方必须实力雄厚,从而避免资金链断裂造成风险。与此同时,在决策阶段如果没有充分分析投资环境、市场预期以及投资方式等,也会加大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
旅游地产投资会因为景观环境、地理位置、文化遗产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地段选择风险。尤其是因为旅游地产对自然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使得这种风险对地段选择的敏感性更高。与此同时,地段投资应该选择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旅游地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旅游地产投资与其他房地产投资相比更具有独特性,这也决定了旅游地产投资具有极高的开发运营风险。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表现在承载功能不同方面。旅游地产开发在满足一般居住功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第二表现在消费需求不同方面。旅游地产开发目标人群十分广泛,并且消费弹性也比较巨大;第三表现在概念、策划与设计方面不同。相对于普通房地产投资,旅游地产投资在概念、设计与营销理念等方面都必须更加先进。这些方面如果操控不好,可能导致旅游地产投资风险。
首先,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工作,对项目开发信息有着充分的掌握,进而不断优化方案,确保对风险有科学、精确的预测。要不断进行论证、研讨,确定最佳的开发时机,严格控制旅游地产开发的规模与类型,做好开发成本控制。其次,投资企业要积极与地方政府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合作,以便争取其对投资项目的支持,从而借助政府帮助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地产项目的顺利开发。第三,如果涉及征地、拆迁等工作,要妥善处理。要兼顾盈利与社会效益,通过提升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避免激化社会矛盾。比如说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升旅游地产项目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依赖度等。
第一,规范与强化旅游地产投资项目管理。首先要在招投标环节选择优秀的建设单位,从而将建设工期、清单报价以及工期拖延处罚等标准制定出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工期延长可能造成的风险。然后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要在旅游地产投资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严格监控每一个环节,确保成本管理、质量控制、工期管理、合同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与确认,从而严格控制风险。第二,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危害。为了降低旅游地产投资风险,可以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投资,避免因为某一原因导致开发项目受到严重打击。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产项目所具有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适当降低投资企业的整体风险。第三,健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综合旅游地产投资开发项目所有风险因素,形成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确保其能够高效运转,以便强化对风险的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确保员工能有积极、正常的心态正确认识与应对风险与危及,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第一,为了在经营阶段获得良好的业绩,就应该咨询专业的酒店管理咨询公司,为今后旅游地产项目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且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相关经验半岛官方体育,引进相关人才,实现旅游地产项目经营的成功。第二,优化影响策略与管理。为取得良好的销售效果,应该加强营销的规划,采取多种制度与方式,吸引更多客户与企业签订合同。如果投资企业不具有成熟的营销手段与经验,还可以聘请专业的营销公司进行。不仅如此,旅游地产项目还应该借助科技发展开发出诸如异业联名卡、贵宾卡等产品,充分挖掘消费资源。第三,利用多种经营方式降低旅游地产经营风险。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应该借助地方政府赋予的经营权,充分挖掘项目所能提供的经营资源,从而依靠管理费、物业费、商品租赁费等实现企业创收,提高盈利。第四,加强合同管理。合同必须经过专业人士起草并由专业司法工作者鉴定,确保合同中双方权责明确,避免因为模糊、歧义与漏洞导致双方合作陷入僵局。此外,合同中要强化违约处罚机制,确保企业有权向违约方索取一定的金额,从而尽可能减小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