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计量结果的相关性。在传统会计计量中,“真实、可靠”是一个不变的信条。但资源性资产计量的创新要求摒弃传统的束缚,更强调相关性。由于资源性资产计量的不确定性大,变动比较频繁,存量和增量确定的准确度受到一定时期勘探、开发等方面技术条件的制约,因而计量结果只具有相对的准确性,资源性资产只能作为递耗资产在会计账簿上进行有限反映,即其本身的价值难以反映出来;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勘探、开发、开采成本等则可以在会计账簿上反映。
(3)计量属性的交叉性。这主要是指在资源性资产核算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性资产一般不通过市场买卖,因而建立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体系,必须找到适合其特点的计量基础。从资源性资产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效用性构成了资源性资产的价值源泉;稀缺性决定了其价格的高低;替代性决定了计量必须引进边际概念;非交易性决定了其价值的确定必须借鉴数学方法。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建立起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计量基础。这种方法的特点如下:①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稀缺性来确定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大小、效用是用来表示人类在消费资源物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于是产生了“满足程度”的度量。按照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原理,效用可以用来衡量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在这一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以及基数效用无差异分析法和序数效用无差异分析法。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以确定,表示效用大小的单位称为效用单位。②以模糊数学、机会成本等方法作为计量属性来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如采用资源价值评估法、交换价格分析法和统计信息分析法等。
1.对所有者权益理论的挑战。关于财务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所有权理论和主体理论。按所有权理论,不论持续经营或歇业清算,其净资产的所有权和其他权益均应归于所有者(业主);而按主体理论,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均归属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会计主体的企业本身,否则,企业就不能成为法人,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这两种理论仅从企业本身或所有者的角度,而资源性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使用者却是开发利用资源性资产的企业,由国家控制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时,往往是名义上的所有权,不存在对资源使用有效调控的机制;仅拥有资源使用权的组织对资源性资产常常实施掠夺性的开采,因而无法采用主体理论和业主权论的会计等式,从而对所有者权益理论提出了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则需扩展权益理论,将企业相关群体的利益纳入到权益理论中来,视所有的相关群体都是企业利益的收受者。这决定了核算所采用的权益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企业,而应纳入因素,企业得益于资源性资产的收益应归于社会进行分配。同时,为了符合会计核算的特点,须引入基金理论。基金理论侧重于从事业务活动的单元,并将业务活动单元称为基金。在此基金被定义为因法规、规定及限定而引起的,并按特定目的设置账户来记录资产、负债余额及收支自相平衡的会计主体。引入基金理论可解决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问题,可以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反映资源性资产。
2.对会计真实性原则的影响。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一般情况下,根据合法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就被认为具有真实性。而资源性资产的所有者往往凭借权利而获得所有权,加之资源性资产计量的模糊性半岛官方体育,很难取得符合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原始凭证。依据真实性原则,会计难以将资源性资产纳入核算体系。解决这一矛盾则需对真实性原则的标准进行调整,可将真实性原则表述为:会计的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者吻合。这一表述使真实性原则的标准化为计量或叙述,即根据资源性资产的特点选用正确的计量或计量尺度对资源性资产进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