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是指国有财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1、国有资产根据性质可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我们平时所说的狭义的国有资产就是经营性资产。
2、经营性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投在企业中的资本及形成的资产及权益;行政事业性资产是由国家拨款等形成的用于行政事业事务的有关设施与设备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是指有开发价值的国有资源。
3、三种资产的属性不同,对其管理的机构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对于这种资产怎样进行管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用于生产经营,直接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再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构成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必须的要件;
(2)具有增值性,即能以盈利为目的投入生产经营或使用,在资本运作中作为一定的资本形态而存续,要求其占用者追求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上而言,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国有产权合法权益,保卫资产安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服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调控功能。
(1)通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划分各级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理顺国有产权领域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2)选择恰当的经营方式,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实现其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目标。
(3)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保证国民经济的性质与正确的发展方向,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4)对国有资产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的追求目标,有助于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协调不同的政策目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
我国国有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长久以来,尽管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并在探索中找出一条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改革道路,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和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下面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科学,权责不明确。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3、国有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大量流失。由于国有产权主体或代表“缺位”等问题的存在,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未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国有企业经营及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企业经营财务管理中,对国有资金核算弄虚作假,资产的损失得不到足额赔偿等诸多问题。
4、国有资产收益环节管理比较薄弱,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一定的损失。就是如何保护国有资产并使其增值。因此,如何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5、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投资比重较大,且资产战略布局不合理,使得资产经营效益偏低。尤其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中的比重过大,有的甚至形成了国家行业垄断。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显著,半岛官方体育这些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使之与中国当前的国情相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美国的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比重较大。其主要分布在邮政、公路、铁路、电力桥梁、机场、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美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是完全由政府拥有、经营,可以说是政府财产,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责的财政基础,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
日本的国有企业分为三类,即直营事业、特殊法人、第三部门。直营企业是由日本地方公共团体投资兴建,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国家或公共团体掌握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但直营事业并非孤立的经济实体,在设立、经营范围、投资规模及方向等方面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并得出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控制资金的投资方向,使资金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在竞争性市场领域国有企业数量少,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1、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合法权益。
3、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施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要加大对的清产核资工作力度,了解并掌控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完善授权经营制度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4、国有资本实行“分级产权,分层管理”的体制,是实现我国资产产权有效约束的必然选择。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别行使所有权的分级产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分类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调整,提高配置效率。
5、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长效机制,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治理企业腐败现象,以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制定选人用人标准,建立公众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市场化人才配置。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入社会劳动力价位,不断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地改革和完善。
6、积极推进国有的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资本在中小企业中大量存在,并分散于一般竞争性领域,这种情况使我国国有经济受到制约,无法提高自身效益,很难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有资产配置,提升国有经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并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国有资产”即国家以及全民所有的全部财产及其权利的总和。换言之,国有资产就是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全部增值型或经营性、非增值型或非经营性财产。改期开放30多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始终困扰着国企改革。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一方面,国企经营效益始终未有较大改观,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能否提升,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机制创新,想尽一切办法,使国有资产存量尽可能盘活、并实现安全和保值增值。
重视程度以及创新意识缺陷应是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首要缺陷。事实上,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一方面在于理论研究及思路创新;另一方面就在于管理制度以及方法先进与否。然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部门)普遍缺乏对国有资产的清晰认识,研究深度也不足,致使管理目标并不明确。首先,不重视国有资产监管。管理者往往多重视有形资产而轻无形资产;重国有资产使用而轻其监管,致使其大量闲置、损毁、流失,使用效率大降,保值增值无从谈起。其次,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国有资产认识不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固步自封,创新思维有限,鲜少在国有资产监管中运用先进资产管理理念,致使国有资产规模、结构、效率,乃至质量有所降低。
法律制度缺陷是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陷的主要问题之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范围以及方向并不明确。目前,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并无专门的法律,仅仅是在很多法律中分散提到国有资产管理,诸如公司法、物权法、证券法,乃至宪法,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而无《国有资产法》。但是,上述法律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以及所阐述的调整范围都不统一,致使国有资产管理较为低效。其次,目前,我国所出台的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一些条例或政策极为分散,而且对现有经营性抑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都不明确,特别是鲜少看到转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条款。可见,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建设缺陷较为严重。
我国中央设有专门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务院国资委”),地方政府也设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国资管理部门,然而,它们都从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是政府机关,其履职职能并不独立或完善,从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形成束缚或制约。而在国企单位中,并非所有单位都设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不利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即便是国企单位设有资产管理机构,也多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无法对财产形成有力的保护;有些单位更因为职能、职务分离不彻底而引发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等。机构设置缺陷背景下,国企单位往往很难按照既定权限或程序履行“集体决策审批制”或“联签制”,极易威胁国有资产安全。2014年,“国家审计署”针对11家央企的财务状况所披露的,“2012年度财务审计结果”表明,某集团在未按规定程序实施可行性研究、未上报集团董事会审批、未报请发改委核准的前提下,私自相继同境外3家公司联合开发3个境外矿山,这三个公司分别是“巴基斯坦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美国晓业贸易公司”、“澳大利亚兰伯特角公司”;合作时间首次是2003年11月;第二次是2006年7-8月;第三次是2008年2月。据统计,到2012年底,三次项目累计投入7.7亿元、14.4亿元、33.56亿元,亏损各为5.2亿元、2.73亿元、23亿元。
国家是国企资产的所有者,而这一职能需借由政府机构达成。通常,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是其实际支配者,而国企或事业单位既是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者,又是其经营者;从独立支配权来看,前者较大,而后者并无。政府所履行的职能是“双重”的,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又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因此,准确定位较难,致使其无法规范两种权力的行使(社会公共管理权、国有资产管理权),这是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国家划拨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给企业,既侵害国有资产产权,又致使其产权真正归属无法确定,这是地方政府或国企机会主义产生的本质根源。国有资产管理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降低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政府在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时,对国企提出一些非经济性目标,将部分政府职能转嫁,而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越级管理行为,也影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致使无法达成资产管理目标。
倡导法制化管理,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是改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陷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法律、制度手段的有效结合为途径,严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其更具权威性,进而使国有资产管理更趋于法制化。反过来说,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对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予以规范也是必然条件。借由明确国有资产配置、程序和具体方法,可使国有资产管理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更加规范。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对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极为有利的。为此,企业除了增设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之外,还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要强化财产登记以及各种资产、文件资料等实物保管,重要文件资料应留备份;定期盘点并检查账、实是否相符,发现误差应及时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对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严格执行,明确各机构、岗位职责,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对“三重一大”事项应按规定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执行。
管理体制调整后,应随之构建经营平台,以实现资产的市场化运作,这是国有资产实物管理结合价值管理的重要举措。首先,统一政府融资平台。政府以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为基础,拓展资金的融资渠道,以为企业重大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为手段,达成投资引导意图。其次,强化地方政府融资约束,对其违规担保行为严令禁止。既要严控贷款期限,对贷款授权制度予以规范;又要加强督促银行信贷管理。第三,统一运作监管机构,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对非经营性进行运作,使其向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集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后,可使金融市场中国有资产的整体作用得以发挥,促其从实物形态转为价值形态。
规范、健全管理机构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它将代表国家统一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因此,国企单位除了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之外,还要增设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委派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详尽地掌握相关于国有资产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以确保其安全,进而促进其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引入现代产权约束机制,以便在明确划分产权以及使用权的基础上,明确产权管理。作为国有资产实际出资人,政府应少干预国企日常经营,尤其是应适度干预完全控股企业,而非过度干预,以确保企业独立法人资格的完整性。此外,作为出资人,政府应承认并尊重企业独立、完全法人资格,虽以固定身份参与股权管理,但不过分干涉经营。以分级所有国有资产为手段,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其次,国有资产管理旨在社会效应最大化,并借此平衡社会功能,因此,政府应把精力多投入公共服务管理,多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借由所有权分开使用权,降低对国企的行政干预度,以释放国企活力,促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其保值增值。
在我国,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单位占有、使用,而政府进行分级监管。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定期审计,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违纪违法行为,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对触犯刑律的相关责任者,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的是国有资产中,使用、占有和管理的各环节,因为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耗与流失。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来看,流失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在科研、财务及行政等管理中,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占有者和所有者权益上的侵犯。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是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与管理,没有重视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际上关注和了解企业国有资产中管理的漏洞和流失的人很多,但关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漏洞和流失的人却不多。也许是收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不重视资产的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因为重复购置资产和构建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大批的闲置,利用率很低。而且从各个事业单位之间来看,现在应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部门,专门负责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调剂,避免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流失。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没有特意设立,相关部门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和员工的职责没有明确,没有详细的国有资产管理计划。
我国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到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国有资产的完整体系,没办法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审计监督不容易落实,缺少一个机制来对事业单位拨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监督,而且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体系制度也不完善。
有效的对国有资产进行购置及加大对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从源头遏制事业单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鼓励各单位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状况按需申报资产购置,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该单位的国有资产存量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否批复,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维修、保养和处置进行必要的长期的跟踪问效,削减盲目购置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下一财年的购置经费预算,迫使事业单位谨慎申报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确保科学、有序、合理的编制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减少国有资产购置的随意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站在本质属性的角度看,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单位只是资产的使用者,并不是所有者。政府公共财产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各级的财政部,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按照部门的职责,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全面的管理,属于次宏观地位。所以,要组建一个由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各个事业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机构。
首先是构建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全面展现信息一体化的整体效能,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相互之间的信息畅通,服务于宏观决策、科学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其次是要构建一个监督机制,使财政和主管部门相互结合的双重管理制度建立在宏观的层面上。
事业单位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政策要求非常高的,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大工程,是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环节,增强和规范化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各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单位都要有思想上的转变,完善体制机构,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快速不如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路线,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展现出最大的功能。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尽快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提供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加大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保障国家法律的威慑力,财政、审计、国资等 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外部审计,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管理、收入管理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问效。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内部监督机制,成立内部监督部门,建立岗位的责任分离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和责任约束,防范单位内部人员违法违规处置、侵吞国有资产,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国家利益。
[1]童嵩,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7)
[2]霍晓军.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资产和与财务,2014 ( 04).
国有资产具体指为国家所有的并能够为国家提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它是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有资产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广义的理解可以认为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的相关权益,而狭义的理解可以认为是法律所规定的国家所有的、并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的各种资源的综合。
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被正确的利用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它是一种对资金的后期使用的计划与统筹,有着非常好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的正确使用与价值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在配置原则和占用信息等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详细如下:
行政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帐外资产,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将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刻意的分离,而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也没有结合起来进行而导致的。国有资产在各部门单位之间频繁的调用,资产使用权和拥有权出现非常大的分离,相关的会计管理也非常的混乱。从另一方面来讲,国有资产的行政单位在财政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做的不够细化,资产管理过程重视购置,轻视管理,而行政单位也只想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对于开源节流的内容则不够重视。[1]
众所周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绝大多数是由财政预算资产组成的,而对于这一部分资产安排的科学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对不同单位部门资产配置的公平与合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遗憾的是,现时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各个部门的预算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脱节现象,而单位也缺乏公平合理且有足够约束力的配置标准和准则。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非常混乱,随意配置、重复配置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各个单位在资金配置方面出现了失衡状况,实物费用定额工作的全面推行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轻视,很多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维修、更新、购入捐赠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及时的入账,甚至自始至终都不入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在资产占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财政部门也无法通过这种资产占用信息准确地判断各个部门单位对资产占用的实际情况,没有办法开展后续的工作。
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却非常差,大部分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管理效力。在实际的资产管理过程中,各个管理部门都存在着监督失效的状况,单位的主管部门没有对资产占用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进行很好的监督,单位内部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种现象在领导干部的任职、调用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再加上大多数资产管理人员太过注重于资金的进入,而对支出状况疏于管理和控制,使财务监督的工作变得非常松懈。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有利于推进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对于单位的整体发展与运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从预算制度、资产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半岛官方体育切实解决好国有资产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良性发展。笔者根据多年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经验,通过分析与归纳,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现时的资产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国有资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流失和浪费。具有执行力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是规避资产流失的良好方式,也是保证资产预算管理稳定、合理进行的前提和保障。[2]首先要对部门的预算内容进行调整,根据相关的部门管理规划,制定滚动预算,使战略规划与年度预算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方法;其次,还要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制定严密的资产配置体系,细化配置预算,规范资产的购置与使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3]
事业单位必须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资产预算管理的编制程序,一般应该由内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进行资产的预算编制计划,他们根据单位的年度发展规划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查和登记,然后按照年度的计划对资产的预算流程进行编制,并将计划呈交给主管部门进行审核,主管部门审核过后再上报给同级的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计划进行审核与汇总,再上报给财政预算管理部门审批,审批过后将预算计划发送给各个部门和单位开始执行。只有严格执行这样的一个预算编辑和审批程序,才能保证资产预算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要保障资产预算的有效执行,必须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很多事业单位不按照资产预算中的使用计划进行资产的购置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资产预算管理的有效性,这也是资产配置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严格的资产使用监督体系,对每一项资产的配置和使用状况做好详细的登记,并积极地将预算执行的跟踪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保证预算过程的严肃性,推动资产预算的有效执行。
[1]张建碧.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1)B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购置固定资产的流程为:分公司生产管理部门提出固定资产需求计划上报计划科;分公司计划科将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审核汇总后上报集团计划处;集团计划处对各分公司的固定资产需求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立项论证后,上报集团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联席会;集团联席会审议通过后,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集团供应分公司根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统一进行采购。由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程序复杂,经历时间较长,且集团公司整体统筹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一些分公司生产经营急需的固定资产可能没有列入集团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现实情况中,分公司对于一些生产经营急需,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列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固定资产,分公司会自行购置,并将购置费用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不进行固定资产入账,这也是现实情况中,国有企业部分账外资产形成的原因。建议:集团公司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购置权限,价值1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分公司可以自行购置;价值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分公司可以提出自行购置申请,经集团公司审批后,可以自行购置;这样既能及时满足分公司的生产经营需要,又能对自行购置的固定资产正常入账,避免造成账外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2)B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转让固定资产的流程为:项目单位制定资产转让方案,明确通过公开方式或非公开方式进行转让,并进行论证;项目单位按照本企业公司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决策,形成书面决议;项目单位按照管理级次逐级上报转让资产事项,同时附送规定资料;集团公司(或二级子公司)根据本企业规定的审查程序进行审查,并报本企业决策机构审议;集团公司(或二级子公司)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根据审批权限进行批复或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半岛官方体育。资产转让事项经批准后,以经核准或备案后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基础确定资产转让价格。根据批复意见,资产转让事项通过省国资委选择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或非公开协议进行,公开进行具体程序如下:①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公开交易公告,公开披露有关资产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对于公告期限及内容,受让方征集方式及具体要求等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第32号令相关规定和产权交易机构具体要求执行。②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③严格按照32号令相关规定和产权交易机构具体要求签订资产转让合同,支付转让价款,并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资产交易凭证。非公开进行程序如下:①签订资产转让合同,支付转让价款,开具发票。②办理相关资产变更手续。案例:C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D,因市场因素、经营不善等原因停止生产,原生产线亿元,停止生产两年后,有外部单位愿意出价0.8亿元购买D公司的生产线亿元转让会形成固定资产处置损失,且国有企业资产转让审批手续复杂,所以未进行交易。D公司的生产线年之后,很多设备变成了废铁,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3)B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报废固定资产的流程为:分公司相关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确定资产报废明细表,上报本单位财务科;分公司财务科、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本单位资产报损相关资料,上报集团公司相关资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处;集团公司财务处审核汇总后上报集团公司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联席会;集团公司联席会审议通过后,向母公司提交资产报损的请示;母公司财务部机电部审核后,上报母公司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联席会;母公司联席会审议通过后,下发资产损失审核确认结果;各子分公司根据批复结果进行资产报废的账务处理;报废的固定资产由母公司指定单位进行资产处置,残值收入返还各子分公司。固定资产报废审批手续复杂、严格,一些已经由于某些原因拆除的房屋建筑物,因为不能提供拆除文件、会议纪要等报损资料,无法报损,很长时间仍然在企业的固定资产台账上,造成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一些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且无修复价值的机器设备,因未达到报废年限,无法报损,也不能及时处置,长期搁置,资产残值进一步减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案例:B企业集团下的C物业公司,由于市政要求集中供热改造,原供热设备淘汰。原供热设备原值200万,净值140万,有其他地区外部单位愿意出价50万购买淘汰供热设备。由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需要报损审批后才可以进行处置,报损手续复杂;如果不进行报损,直接进行资产转让,审批手续也一样复杂;最终放弃交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资产报损后,原供热设备已经搁置一年,设备价值进一步下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手续的严格、复杂,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但也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令人痛心疾首。建议:①集团公司在审批固定资产报废时,对于已经拆除的房屋建筑物、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且无修复价值的机电设备等,由于客观原因确实无法提供某些报损需要的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批复,避免造成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能处置,资产残值进一步下跌。②集团公司加强对闲置、报废设备的管理,授权机电部门处理闲置、报废设备,开展对闲置、报废设备的盘活变现,由其收集二级单位淘汰设备的情况及内外部需求信息,及时盘活资产,减少资金占用成本及资产保管成本。机电部门负责闲置、报废设备的核查和监管,各单位负责闲置设备的维护和保管,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各级设备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2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掌握固定资产状况、使用情况等
企业的财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员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表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清查盘点。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庞大、使用年限长、半岛官方体育使用地点分散,管理人员变更交接不清,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不够重视,清查盘点工作量大,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不明确等原因,清查盘点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有时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只是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表上盖章确认,并没有真正进行实物盘点,不能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掌握固定资产状况、使用情况、变更事项等,无法做到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卡片信息及时变更。建议: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使用部门资产管理责任,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定期检查,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认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将固定资产明细账、卡片、实物相互核对,有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更正。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这些部门必须协同管理,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固定资产是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让固定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帮助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